2025年高考作文题火了。全国一卷以老舍《鼓书艺人》、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、穆旦《赞美》为引,邀考生共话「民族魂」的深意。有人说,民族魂是血脉里的文化根脉,是困境中的坚守担当,是对家国热土的深情凝视。而当小编把目光投向千禾大家庭的日常,会发现那些历经岁月淬炼的长者们,正用最朴素的生活片段,书写着民族魂的鲜活注脚。
在养老院的书法室,91岁的张奶奶总在晨光里铺纸研墨。「自强不息」四个大字力透纸背。
每天的文娱时间,91岁的马奶奶虽然不会唱《鼓书艺人》里的选段。但她唱起《三家店》,戏曲中通过“乡愁点点寄深情”等表述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义联系起来。
这些被岁月浸润的文化坚守,是民族魂在笔尖、在琴弦、在平仄唱腔里的悄然生长。当长者们用布满老年斑的手,将书法、戏曲、诗词的火种轻轻递出,我们看见的,正是《鼓书艺人》里「人活一口气,艺传一条根」的精神续章。
午后的活动室里,总围坐着一群「讲故事的人」。爷爷奶奶们讲起1958年参与三线建设的日子:戈壁滩上搭帐篷,零下二十度打隧道,饿了啃冻硬的窝头……
这些被时光褶皱收藏的记忆,恰如艾青诗中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」的具象诠释。当长者们用颤抖的声音复述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」的少年理想,当他们指着老照片说「这棵树是我们当年一起栽的」,那些浸透汗水的岁月,早已把「家国天下」的基因,刻进了民族魂的肌理。
03
每隔一段时间,千禾养老大家庭里,总会有不同年龄的志愿者来为在院的老人们送来不同形式的爱心, 这些细碎的温暖,让穆旦《赞美》里「以沉默以负累,以多少朝代的痛苦为沉默」的厚重,化作了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的温柔回响。